小学教材教法: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
2012-04-15 14:55 青岛公务员考试网 http://qingdao.huatu.com/ 作者:青岛华图 来源:未知创新,是时代的呼唤,是国家和民族的期盼。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,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,必须毫不含糊地作出自己的回答:通过创新教育,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,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,为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全面地夯实基础。
那么,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?
一、"活"用教材
1.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资源
小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。
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创新性的"物"。这些"物",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"赵州桥",有巧夺天工的"马踏飞燕",有令世人惊叹的"万里长城",有雄伟壮丽的"天安门广场",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"新型玻璃",有现代化办公用具"电脑管家"等等。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,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。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,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。
小学语文教材记叙了大量创新性的"事"。如曹冲称象,司马光砸缸,怀丙和尚捞铁牛,《冬眠》中的"我"发现刺猬冬眠的诸多特点,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等等。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,都充满了创造力。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,必将对学生的心灵世界产生强烈的震撼。
小学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"人"。如发明家爱迪生,物理学家爱因斯坦,音乐家贝多芬,药物学家李时珍,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异,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,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、茅以升、童第周等。这些伟大的科学家,小时候并非都是天才。他们是凭着勤奋的精神、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。这些人的创造品质,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小学阶段的三百篇左右的课文,都是创造性的"文"。每篇课文从选材、立意到布局谋篇、遣词造句,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,都充满了创造的精神。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,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,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因此,我们要善于挖掘创新的资源,凭借教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。
2.要实现课内外的沟通
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,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、观察生活、体验生活,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,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。如有位教师教学《林海》一课,开课时是这样导的:
师:在生中,哪些东西多了可称为"海"?
生:天上的云多了可称为云海。
生:人多了称为"人山人海"。
师:今天,我一路过来,两旁金灿灿的油菜花一望无际。
生:(异口同声)花海!
师:怪不得老舍先生把看到的大片山林称为--
生:林海!
这样,学生不仅真切地体会到"林海"的意思,同时进行了词语的创造。
3.要因人而弄使用教材
同样的教材,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,我们的教学要求也要有所不同。
如教学《火烧云》一课,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:
这里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多。一会儿( ),一会儿( ),一会儿( ),一会儿( )。( ),( ),( ),这些颜色都有。
要求:(1)所填的词语,可以全部选用课文中的;(2)所填的词语,可以一部分是课文中的,一部分是自己想出来的;(3)所填的词语,全是自己想出来的(创造)。请你自己任选一种完成填空。
二、"活"用方法
1.教与学的互动性
教学的活动从本质上讲,不是教师教,学生学,而是教师正确地、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,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。
如《航天飞机》一课的教学,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:
第一步:出示词语
高兴 羡慕担忧惋惜
庞然大物-掠而过雄壮威武专程来往
第二步:按要求自学
(1)读词语,想一想,这几个词语这样排列有何规律?
(2)用两分钟的时间把这些词语记住,并默写在本子上。
(3)看着这两排词语提一个与课文有关的问题。
第三步:交流学习结果
(1)同桌互改默写的词语。
(2)交流问题。
在交流时发现,学生默写词语正确率达98%;在回答"排列规律"时,有的学生说:上一排词语都是写银色飞机,下一排词语都是写航天飞机。这样归类排列有规律性。也有的学生说:上一排词语表示银色飞机的心情,下一排词语表示航天飞机的心情。在提问题时,学生的思维更活跃。
第四步:教师点拨、指导
"同学们,事物都是有联系的,像这些词语,我们找出了他们的规律进行排列。然后,我们去理解,去分析,去识记,就容易得多了,而且不容易忘记。我们把银色飞机的心情与航天飞机的特点联系起来去分析、理解,就不仅能读懂课文,而且我们的思维就有广度,有深度,我们就会变得更聪明。"
这样在教师的调控下,使教路与学路得到了有机的统一,形成了师生互动,生生互动的交往关系。
2.答案的求弄性
如教学《王冕学画》一课时,当老师问到"要是能把它画下来,那该多好哇"中的"好"是什么意思?有个学生回答说:"画下来,天天可以看荷花。""还有别的意思吗?"教师启发学生。
学生有了兴趣,各抒己见:"画下来,可以让别人看。""画下来,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,看谁美。"......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,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,情绪活跃,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、探索的乐趣。
3.练习的开放性
开放性的练习,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,有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。如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上(程门立雪)时,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:杨时( )。
师:这里有不少于三十个的说法,谁来说说?
生:杨时爱学习。
生:杨时既爱学习,又尊敬老师。
生:杨时是宋朝人。
生:杨时很有学问。
生:杨时是宋朝的大学问家。
由于题目具有开放性,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,从多角度、多层面去思考。因而,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。这一个个的答案,就是求异思维的结晶,是创新的火花。
三、氛围要宽松
1.要转变教师的角色
我们教师不能"惟我独尊",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。学生答对的,我们要给予肯定;答的有创见的,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表扬;想得比老师还要高明的,我们则虚心听取。
2.要呵护学生的灵性
有人说,创造的灵性,创造的欲望,是人类的宝贵财富。不会创造而只会重复,那将是人类向动物的回归。可是,在教学实际中,有许多扼杀学生灵性,破坏"宝贵财富"的做法。如有位老师问学生:冰融化了变成什么?有的学生说变成水,有的说变成小河。只有一个学生说变成春天。结果回答成"水"和"小河"的受到表扬,说成"春天"的被老师骂为"胡说八道"。这个老师的做法令人悲哀--唯一有些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番,其结果,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诗人。
国外有位美术教师的做法令人称道。当他讲评学生"画苹果"作业时,发现有一位学生画成方形的苹果,于是询问:"苹果都是圆的,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?"学生回答说:"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,一不小心,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。我想,如果苹果是方的,就不会摔下来了。"老师听了鼓励说:"你真会动脑筋,祝你早日发明出方形苹果。"苹果本是圆的,画成了方形的,已经脱离了实际,而这位老师却循循善诱,引导学生道出了画方形苹果的原因,并且鼓励学生"早日发明出方形苹果"。这尊重了学生的人格,鼓励了学生创新。
我们应该从画方形苹果的故事中得到启发,站在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的高度,活跃课堂,唤回学生的创新意识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,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。这是中国的未来所需要的。
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山东人事考试信息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
(责任编辑:admin)